未完成 Time Unfinished

下雨的时候,因为雨滴对声波的反射作用,人类能够听到的远处的声音小了,相对应的雨声反而被放大了。或许从某种层面上说,人类对于宁静的追求,在雨天呈现得最为完美。然而这种矛盾的关系,却无时不刻的充斥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中:我们想要好的工作,却不希望过分疲累;我们想要美满的人际关系,却不想要过分的干预别人的生活(或者被别人干预);我们希望隐私不被人打扰,却又希望有人能够适时的对我们进行开导;我们想要自由,却又寄希望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秩序或者信仰填补内心的空白。

装置现场图,郑国谷,公元两千年,再锈两千年之2,铸铜不锈钢雕塑,尺寸不一

我们欣赏艺术品的时候,更是如此,往往是一体两面,亦或是带着情绪去看的。很难想象千禧年后出生的人,能够和五零/六零年代生人带着同样的眼光看待《活着》,但是否意味着这部作品本身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性了呢?我们往往用最“当下”的标准去评判当代艺术,对于中国的当代艺术,更是如此,却忽略了艺术存在的历史必然。但让人为难的是,当我们要把艺术放入历史去看时,采用什么角度或者什么态度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于是策展人就被推倒了一个十分要紧的位置上:作为观众究竟希望看到什么,或者究竟应该看到什么。

看完《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x1990s》后,这是我最深的思索。泰康美术馆最新的展览以Time Unfinished为出发点,可以说是未完成的时间,也可以说是已经结束了和过去了的时代,一语双关,带入到当下的中国社会看,颇有趣味。展览的策展团队说:

“我们拒绝将历史压缩为线性年表,转而以情绪的波长切割时空——悠扬、热烈、悲壮、紧张、温暖、活力、深邃、宁静、浪漫、欢快、变幻、深沉、舒缓——这些既是音乐的律动,也是时代的心跳”;

“展览并非循线性时间展开,而是模糊80年代与90年代的边界”

现场装置图,张洹,皮肤(一组20件),数码照片,40.5 x 51 x 25 cm

采用情绪作为策展的基点这一操作方法,我是非常认同的。且不论用时间作为布展基调的线性叙事是何等的老套,从操作层面上来说,也会存在作品断层的问题。然而我们是否应该诉诸于上面提到的这些情绪以及将情绪如此的明确和碎片化呢?这是我认为值得思考的部分。

一个时代脉络往往有基调可言:80和90年代是中国文化艺术上公认的黄金年代,这和当时整个国家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都快速的发展以及当时相对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虽然在89年之后,中国的政治环境一度快速收紧,但是与今天相比无疑是十分宽松的)。如果刻意的将这种大环境用明确的情绪化表达,则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作品背后所要传达的讯息。而且过分多的情绪性字眼会让整个展览显得太过松散没有中心,尤其是在没有线性叙事的引导下,这就会有舍本逐末的嫌疑了。

展览以Augustus Rodin的《思想者》作为起点,从策展团队给予它的意义为“被中国知识界赋予启蒙意义”以及“承载着对’思想尊严’的朴素敬意”看来,整个展览的基调仍然是八零九零年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艺术史上最有活力的时代。艺术和文化的创新来源于思想的解放和活跃,以《思想者》作为展览的开始,策展团队埋下的伏笔可见一斑。但在导览手册中,却将此归类为“舒缓(Soothing)”,不免让人摸不着头脑。特别是其旁的雕塑《一家之主》,是一尊颇有性张力的抽象的男性躯体,甚至策展团队自己的话也是“作品体现出艺术家对人性解放的呼唤”。这么具有表现力和冲击力的作品,哪里有任何“舒缓”的感觉呢?结合八十年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社会背景来看,不如叫做“觉醒”甚至“渴望”要直接和正确的多。

这种奇怪的分类在后面诸多的作品中逐一显现了出来袁庆一的《春天来了》 、徐进的《零点》、耿建翌的《理发系列之一(1985年夏季的清洗)(双面画)》以及王兴伟的《灯塔》 被归入了“深沉(Deep)”,又比如尤劲东的《人到中年》 系列连环画稿,竟然被放进了“欢快(Cheerful)”一类,这就更加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了:“精准再现了医务工作者来自职业与家庭的精神重负。艺术家运用凝练的线描语言与克制的色彩处理,既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现实困顿,又凸显出他们在生活重压下的精神持守”,这样的描述怎么也没有让人觉得气氛是欢快明朗的。以及展览的结束部分是“悠扬(Melodious)”也颇为让人疑惑,作为一个展览的结束,对于整个展览的回顾或者是对于离开展览的期许,这样的描述都显得太过于草率了。

值得赞赏的是展程过半,在二楼的中间位置展出了Adam Smith的《国富论》,在经历了三年疯狂清零政策的中国的当下,其用意是非常的明确了:经济账远远大于政治账。

现场装置图,(从左至右)张洹,皮肤(一组12件),数照片,40.5 x 51 x 20;马六明,与吉尔伯特和乔治的对话,行为摄影,120 x 79 cm

泰康美术馆(TAM),一直强调自己的叙事是“他/她/它们”,也就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了解和表达艺术和艺术史,这在《未完成的时间:中国当代艺术1980sx1990s》是有所体现的。不得不说,在当下中国公民社会和公共语言空间被压缩到如此极致的情形下,甚至是值得赞扬的。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因为这样就认为它做得很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泰康美术馆的策展团队在整个展览的脉络上,过于蹑手蹑脚,以至于在非线性叙事中过分的强调了情感元素却忽略了这些所谓的情感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是否成立的先决条件。虽然在言论审查的大环境下,需要顾忌的方面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即使在言论审查的大前提下,展览的脉络仍然是过于散乱和疏离甚至是不合理的。如若是展览的情绪脉络与特定历史时期更加紧密的结合(在审查制度下也完全可以做到),那么这个展览或许就是2025年较为值得一看的展览之一了。

 布 告

最近发现有人在美术馆街头公园张贴海报和搞画展,影响了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北京市革委会一九七九年三月二十九日《通告》的有关规定,美术馆街头公园内,不准搞画展,不准张贴、悬挂、涂写各种宣传品和大小字报。违者按《治安管理条例》和北京市革委会《通告》处理。

此布。

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章)

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章)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七日


Posted

in

by

Comment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